点赞!湖口这位老人12次上央视,只因为他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!

2018-08-31    来源:湖口热线    阅读: 

他12次上央视,如今77岁的年龄,没有选择静静安享天伦之乐,而是继续延续自己的考古和社会生命,笔耕不缀,充满活力!有人劝他“该休息了”,可他就是放不下他的那些“宝贝们”!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口石钟山名人——杨赤宇先生!听听他与石钟山的那些故事!

杨赤宇:与石钟山的不解之缘

在湖口西门长大的他,注定和石钟山有着不解之缘!小时候,石钟山就成了他的“游乐园”,每天在这里写作业,在这里看书,在这里玩耍。而后兜兜转转二十年,他又回到了这里,并为此奉献大半生。

18岁那年,热爱文学、唱歌、戏曲的他,被分配到南昌话剧团,因单位改革人员缩减,他又被分配到省图书馆工作,热爱看书的他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接触到各类文学、史书、考古等著作,也为以后在石钟山工作打下了基础。在这里他成家生子,本以为就这样远离家乡在南昌扎根生活,可在文革期间被下放,经过他再三请求,最后被调回湖口新华书店工作,直到1982年,他被调配到石钟山从事艺术设计和古建园林工作,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77岁的高龄。

石钟山的设计大部分出自他之手

现在大家看到的石钟山的样貌很多都是通过他一手设计规划出来的,包括鞋山的设计开发。1982年12月13日在石钟山的开发过程中,工人在挖掘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陶罐,杨赤宇一看,此陶器可能是石器时代的文物,因此马上要求停止施工,并与省考察队联系,次年8月,考古专家来到湖口进行考古发掘,从中发现了4000多件古代文物,当时轰动一时。为了挖掘和传承湖口文化,杨赤宇先生在石钟山办了书法陈列馆、文物馆、兵器馆、响石艺术馆等,这一件件文物被发掘、展览,都包含着日日夜夜的辛劳。

杨赤宇:石钟山是因为响石祭祀而得名

而石钟山的得名千年争论延续至今,有人认为是击石有声、水石相搏得名,有人认为是山形如钟以形定名?杨赤宇先生则认为,因为石钟山响石敲出的声音就像青铜钟器的声音,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石钟山就此而得名。

古老的通神乐器与石钟山得名有何关系?杨赤宇先生说:“最早发现石钟山响石的,是定居在石钟山上的远古三苗部落中的枭阳氏先民,枭阳氏部落是在被黄帝打败以后,退到了鄱阳湖地区,在石钟山打制石器时,发现响石能敲出奇特的声音,那个时候开始响石就被用作了娱乐和祭神。与此同时,从石钟山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范和青铜器残件证明,在西周时期,石钟山就是青铜钟的产地,有了钟的说法。”也因此,杨赤宇先生在2001年开始创办了现在的响石馆,目前在中国也是唯一一个。

会唱歌的石头

“精美的石头会唱歌”,在杨赤宇先生的眼里,一个个冰冷的石头,仿佛是滔滔不绝的唱歌家,唱出了动听的歌声。手持小木锤敲打石头,奏出一曲优美动听的鄱湖渔歌。77岁的杨赤宇潜心研究石钟山奇石20余年,精心搜集整理出50多块能发出不同清脆悦耳声音的石头,全部陈放在“响石馆”里,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至此。

在石钟山遗址的生土层上,出土的三件天然响石,三件响石组合敲打会产生1、2、3三个音阶,分别呈心脏、长圆、菱形,这就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打击乐器或者通神乐器。小编也荣幸的感受了一次~

苏东坡月夜泛舟下石钟山路线图在这里

而来到石钟山,最想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想一仿大文豪苏东坡月夜泛舟湖面,听900多年前他曾听到的湖水击打石钟山的噌吰如钟鼓、窾坎镗鞳之声。杨赤宇告诉小编:苏轼在《石钟山记》描述的地方并非现在大家去的下石钟山,而是相隔1200米处的上石钟山,他说:“今人要想听到这种声音必须符合五个条件,十分苛刻:必须在盛水期,每年夏秋两季,否则无水入洞;海拔水位必须在14米至18米之间,水太高会将洞全部淹没;要有二三级风,否则产生不了波浪,就不能产生共鸣;必须有小船送至岩洞旁边听;最后必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,否则漆黑之下,加上盛水期水流很急,容易撞上岩礁。”

杨赤宇说,他小时候因去鄱阳湖中取水就听过这样的声音,可惜因为年纪小而不知道这其中的难得之处。苏东坡当年为何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呢?原来上石钟山下有个西湾湖,因为独特的位置,即使鄱阳湖中大浪翻滚,这里的湖面也依然平静,而当年苏东坡夜行泛舟听到的美妙的声音就是在此听到的,而在2008年,他再次泛舟于此,不仅听到了曾经苏东坡秒回的奇音,回来还绘制了《北宋苏东坡月夜泛舟上石钟山西湾湖示意图》,这路线一目了然。

男生观音相被发现

杨赤宇说,“相传当年苏轼的《石钟山记》就刻写在上石钟山破碎的倒石岩上,但几经岁月沧桑,我来倒石岩找过多次都无结果,反而在遗址里找到一尊男身观音像,经过了多次战争依旧被保存下来。”如今被供奉在奇音楼中,保佑湖口的子孙万代。

.....

杨赤宇与石钟山说不完的故事

关于石钟山,杨赤宇先生有说不完的故事和学术研究,还有不少著作发表在权威的学术杂志上。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他,还坚持每天来到石钟山,他说:“文物再多也是死的,而它们对于研究湖口的民族、部落发展的意义是活的”,而这也是他坚持研究考古的原因之一。这么多年,他很少出去玩乐,也从不打牌娱乐,每天坚持看书,著作,苦心钻研考古学研究,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石钟山的一部分。12次上央视,向全国人民介绍石钟山的奇妙。

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,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。倾听每一块石头的声音,对石钟山和考古保持着最初的好奇,以先贤的名义,听湖口古人的故事。简短的交谈过程中,给我感受最深的便是他们的执著与认真,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处世。(来源:湖口热线)

责编:网络    编审:胡志刚    监制:王辉
九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九广网讯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九江广播电视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九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九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
※联系方式:九广网 电话:0792-8133378

首页 | 九江新闻 | 人物访谈 | 扶贫在线 | 阅来越好 | 公益在线 | 健康养生 | 九江旅游 | 教育学校 | 房产财经 | 企业之窗 | 小池特刊 | 九江三农 | 看看九江 | 县市区
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7号
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赣ICP备16008155号-3

Copyright © 2016-2018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主管 九江广播电视报社主办

办公电话:0792-8133378

服务邮箱:2308783315@qq.com

办公地址: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侧楼(长虹大道84号)

电脑版 | 移动版

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: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 林春秀律师 联系电话:18720196890 律师执业证号:136042012114299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