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吉荣:不忘初心 绘就平凡之大美

2019-05-26    来源:九江广电报业    阅读: 

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赵吉荣,经历了许多磨难,但他从未放弃创作,始终保持着创作的激情,无论是困苦当中,还是得意之时,始终不忘初心,用笔墨绘就平凡之大美。他的书画作品均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,对生活的热爱之情,对人生的深刻感悟。

赵吉荣向记者讲述他的作品

看赵吉荣的山水国画作品, 有一种亲切感,也有生活的厚重感。正如一位曾在北方短暂工作的朋友所说,看赵吉荣以北方雪境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时,寒气扑面而来,让自己宛若置身于冰窖之中。

赵吉荣在书画上的启蒙教育源于家庭。其祖父酷爱书法,叔叔擅绘画,受家庭浓厚的艺术气息熏陶,赵吉荣沉浸其中,一发不可收拾,浓厚的兴趣也让他选择进入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(后改为美术教育系),接受更加系统专业的技法培训。此后,又投身于教育事业,供职于双鸭山煤炭教师进修学院,利用自己所学之长,悉心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,直至退休。

赵吉荣画房一角

赵吉荣的作品多以北方乡村山野为题材,绘就平凡中的美。 在30余年的艺术教学生涯中,他也每每对学生说,要画自己熟悉的事物,熟悉的地方,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,创作出“接 地气”的作品,要从普通生活中去发现美,这种作品最能打动人。

13岁时,因生活所迫,赵吉荣随父母来到东北定居。那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对赵吉荣今后的创作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,在他现在许多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当年浓厚的印迹 , 如作品《记忆》。

老树、墙头、栅栏、屋顶…… 虽是穷乡僻壤,却有一种静谧的安详,这就是赵吉荣儿时最深刻的记忆。“ 从前先辈们带着各自不同历史背景迁徙来到这块蛮荒之地,无奈地定居下来,时至今 日……”

家庭培养书画兴趣,学校培养专业技能,教学中锻炼才能。 走出当年之后,赵吉荣仍旧舍弃不下这份情感,闲暇之余,走遍了双鸭山的山山水水,用手中的墨笔记录着平凡中的大美。这其中,得到了不少老师的点拨。

赵吉荣写文怀念恩师杨沙

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,赵吉荣创作了一幅年画作品《大学毕业回矿山》,参加“ 四煤城 ” 联展,后被列为升级作品,重新绘制后准备出版。在此期间,赵 吉荣有幸得到了著名画家杨沙老师的悉心指导,尤其是速写,受杨沙老师的影响极大。从此之后, 赵吉荣痴爱速写,直至如今。也正如此,他在速写方面打下极好的基础。短暂的点拨,却让赵吉荣终生受益。

赵吉荣是一个勤奋的人,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过程中孜孜不倦,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河湖泊,用心观察、不分题材、认真摸索,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又不为传统所禁锢,不跟风、不临摹, 画自己心中的感受,独辟蹊径, 走出了一条个性鲜明、风格独特的创作之路。

赵吉荣木刻作品《当归》参加中国首届刻字展获优秀奖

最后,让我们用赵吉荣的一幅木刻作品《当归》来结尾。这幅作品构思新颖,别具匠心,在木屏上用阳刻浮雕了台湾省的岛屿图形,并在其上刻了“当归 ” 二字,底面饰以波纹,寓意为浩瀚的海浪。“ 当归 ”原为一副中药名,古人有时候也取它的双关义寄情于诗篇,虽不乏前例,但也仅限于抒发个人思乡之情。而赵吉荣用“ 当归 ”二字,却寄托了全国人民对统一祖国的热切期望。

源于生活,归于生活。心怀大美的赵吉荣用自己的方式,把高雅而不可及的艺术,最终归于平凡的生活。

赵吉荣在创作

赵吉荣简历

赵吉荣,男,1947 年出生于山东平度,号无形道人。自幼酷爱书画,书法师承家学,楷 隶均长,尤以隶变较为突出。速写受益于陈钟、杨沙诸位老师,擅长国画山水、花鸟等。作 品大气古朴,写实与传统功底扎实,自然天成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(后改为美术教育系),退休前供职于双鸭山煤炭教师进修学院教授(一级美术师)。

刻字作品《当归》参加中国首届刻字展获优秀奖。

刻字作品《瑰宝》中国美术馆展出后荣宝斋收藏。

隶书条幅《贫女》被中国真、草、隶、篆工具书第十九集采录。

刻字作品《瑰宝》、《断肠人在天涯》参加黑龙江“ 四煤城 ”刻字、书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, 后作品被集体移送荣宝斋。

工笔画《大学毕业回矿山》参加“ 黑龙江四煤城 ”巡回展。

速写《山村小寨》获全国速写大赛三等奖。

多幅国画、书法、速写在《中国经济艺术专刊》刊登发表。

1998 年二十幅书法、国画在美国费城画廊展出。

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内外展览,并被多家报纸媒体刊物发表及有关部门、人士收藏。(九江广电全媒体记者蔡钦)

责编:蔡钦    编审:胡志刚    监制:王辉
九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九广网讯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九江广播电视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九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九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
※联系方式:九广网 电话:0792-8133378

首页 | 九江新闻 | 人物访谈 | 扶贫在线 | 阅来越好 | 公益在线 | 健康养生 | 九江旅游 | 教育学校 | 房产财经 | 企业之窗 | 小池特刊 | 九江三农 | 看看九江 | 县市区
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7号
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赣ICP备16008155号-3

Copyright © 2016-2018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主管 九江广播电视报社主办

办公电话:0792-8133378

服务邮箱:2308783315@qq.com

办公地址: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侧楼(长虹大道84号)

电脑版 | 移动版

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: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 林春秀律师 联系电话:18720196890 律师执业证号:136042012114299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