鄱阳湖畔的隐士

2018-04-08    来源:九广网    阅读: 

pgc-image/152316700193002b26024f2

​九广网讯:(文/凌翼)鄱阳湖的周围可谓群山环峙,各大山脉如幕阜山、九岭山、武夷山、怀玉山、黄山的余脉形成合力将鄱阳湖网兜其中。鄱阳湖西北岸之庐山乃幕阜山之余脉;鄱阳湖西岸之云山、西山统属九岭山;鄱阳湖南岸进贤与东乡相邻之栖贤山,实乃武夷山之余峦;鄱阳湖东南岸余干、万年山丘属怀玉山之列;鄱阳湖东岸鄱阳芝山、尧山和鄱阳湖东北岸都昌之南山、矶山及湖口屏风山、石钟山均由黄山山脉延伸所至。

环山之中,庐山足以称冠,西山领、云山袖,其余诸山悉为裙袂。

山因隐士而名扬,隐士因山而名高。说到隐士,鄱阳湖周边的山体,或大或小,都曾为隐士所居。他们或道术炼丹,或躬耕诗酒,或筑堂读书,或创书院行讲学之风,给鄱阳湖增添了不可抵御的文化魅力。庐山因匡俗隐而名声传扬四海,匡俗因庐山而声名逾高;西山有洪崖乐祖、萧史、梅福、许逊等仙家隐踪而名声显赫,洪崖乐祖、萧史、梅福、许逊因西山的独立高标而万古流芳;栖贤山因为有戴叔伦之隐而使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而名扬,戴叔伦因为栖贤山不卑不亢地屹立鄱阳湖南岸而名播史册……

隐士多种多样,人生遭际不同,隐逸的方式也不尽相同。一些本性纯洁的儒士经过社会生活之后,原先的信念和价值观与社会氛围形成反差,而个体又无能为力改造社会,只好将个人的理想转化为另一种生活形式——隐逸。

与自然、山水、林泉为乐,没有纷纭的人际纠葛,没有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态,可以在自己艺术领域天马行空,得大自在。这类隐士典范如陶渊明、辛弃疾、八大山人等,他们在隐逸中创造了艺术的辉煌;还有一种隐士,在官场做出了一番大作为,然后急流勇退,与世无争,转而用一种平淡来安抚自己的灵魂,如范蠡辅佐勾践兴越国,灭吴国,一雪会稽之耻,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,化名姓为鸱夷子皮,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;许逊为民请命兴修水利功成名就后隐居西山……

当然,还有一种隐士,自始至终就对官场名望视若粪土,他们道学深厚,神龙不见尾,只愿隐名埋姓,世人对他们也只有仰视的份,诸如被称为“寻阳四隐”的翟汤、翟庄、翟矫、翟法赐祖孙四代,汉武帝曾征召四代法赐为散骑郎,法赐正色道:“吾家不仕四世矣,使白壁玷污,可乎?”皇帝的威仪在隐者面前也丝毫不起作用。

最早提出“隐”这个概念的是孔子,他说:“邦有道则仕,邦无道则隐。”后来,孟子进一步阐释,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。一个儒士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是有所作为的。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“达”的路上碰得头破血流之后,选择“独善其身”,隐于市、隐于林泉,保持自己的初衷,坚守纯洁心灵不受污染。

庐山最早的隐士当属前文提及的匡俗,其名也有特殊意味,取“匡正时俗”之意,传说为殷、周之际人,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南障山,故后世称南障山为匡山、庐山,也称“匡庐”。自匡俗之后,来庐山隐逸之士络绎不绝。

当然,隐士之大,莫过于陶渊明。笔触自然而然地深入到这位让人津津乐道千百遍而不厌其烦的人物。

陶渊明不朽,因为他的诗歌,也因为他的人格、气节,使无数人膜拜,更多的是因为他的隐。如果陶渊明不隐,便不会产生那些洗尽纤尘、超凡脱俗的晶莹诗句,中国诗歌的篇页便会黯淡失色。

因为有了陶渊明,他倡导的生活方式——隐逸,才被一代代的人效法、模仿,成为红尘之中大多数人醉心却又无法抵达的高度。

陶渊明是隐士中的隐士,自从起意出隐,就没打算再出仕为官。他主动炒了朝廷的鱿鱼,在博大的庐山觅得一处可餐可饮可宿可咏的林泉之地,逍遥自在之余以诗酒为伴,以泉菊为侣。山林极力遮蔽住他的仪容,但他的诗篇所放射的光辉却照亮了外界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如此超尘绝俗的恬淡,世间能有几人可得?《桃花源记》给我们的俗世描画出一幅世外图景,人类不可能拥有这样的生活,但这样的生活又似乎无处不在。陶渊明隐于庐山,给隐逸树立了一个标高。隐,便是全然放下,对世间一切的功利完全从心底抹去。林泉菊下,明月清风,这些是隐者最真实的伴侣。隐者从大自然采撷纯粹的意境充实自己的思想底蕴,增添隐逸的能量。陶渊明以儒家身份归隐,从释、道两家吸取有益的元素融于一身。庐山寺庙道观漫山遍野,他少与官吏往来,却与僧人和道士交往频繁。从他身上看不到丝毫避世的冷漠和怨怒,只见他浑身透射出山水一样厚重的独立人格,以及心灵获得自由后的喜悦和清新。因此说,陶渊明是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的伟大隐士。陶渊明隐于庐山,庐山成就了他的人格和诗篇,他也成就了庐山的威仪和厚重。

与陶渊明同一时代的另一位庐山隐者,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。大多数人都选择庐山为隐居地,而谢灵运却选择了以庐山的对立面作为隐居之处。他将庐山当做一面镜子,每日从远处眺望庐山,企望从庐山这面镜子里看见自己的影子——他在与庐山一湖之隔的矶山筑造了一座“石壁精舍”。他可以坐在岩岸上,将双足探入鄱阳湖,让清凉的湖水洗濯他的疲惫。每日帆影幢幢,雁鹤低飞,湖山一色的壮丽景观,陶冶着他的诗性。谢灵运在这里将山水诗推演到了极致,从这个意义上说,隐居给他带来了人生绝顶的意味。他虽然没有寄居高可摩云的庐山,但他以庐山为镜,鄱阳湖成为他思想的渡口,灵魂得到升华,诗歌也日渐炉火纯青。

庐山的博大吸引来了一位巨哲先贤——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周敦颐。自从年轻时与庐山擦肩而过,这座名山便像一张底片一样存放在他的心底。一生受朝廷驱使而奔波忙碌,最后一任他申请知南康军,便决定不再走了。他在任期未满就提出辞呈,其实这也是他几十年来的梦想——归隐庐山。莲花峰下有他的新居,他命人开挖的莲池,莲花的芬芳正四溢轻飏;新创办的濂溪书院,学子们的诵经之音也如莲花的香气四溢着。每日著述讲学,没有虚度的时光供他挥霍,他酝酿、总结了一生的道学思想需要广为传播。他虽算不上一位完全的隐者,但却为这一天的到来,他已经准备了半生。他的得意门徒——已经名扬四海的程颢、程颐听说恩师在庐山隐居下来,不远千里从洛阳赶来探望……庐山莲花峰下,至今还有一条命名为濂溪的河流,有一座墓叫濂溪墓……

庐山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,吸引来了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白居易,他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庐山搭建自己的读书堂。

李白的恣意放达成就了他的诗歌,但也得罪了权贵。贵妃侍酒或许是出于爱慕之心,但力士脱鞋却透出心机的险恶,这成为他仕途进取路上耸立的一道屏障。皇帝的宠臣转瞬又成为山水的行吟者。

李白是浪漫主义大师,他的情怀永远是无羁的,即使是身在山中归隐,但心仍然在四海云游。庐山终归没有让奔突的李白安静下来,他经不住永王李璘的三番两次迎请,影出庐山做了永王军帐幕僚。后永王兵败,李白落得入狱浔阳、发配夜郎的凄凉一幕。李白对庐山的真情,庐山将刻骨铭记。“屏风九叠云锦张,影落明湖青黛光”,他对庐山极尽赞美,他的笔下描绘了与陶翁不一样的庐山。

李白与陶渊明的隐,是两种类型。李白是隐而待发,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;陶渊明是隐而坚守,任何诱惑也动摇不了他坚如磐石的心。

白居易在李白逝世一百一十年后降生,四十四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。司马是个闲职,没有实权,只领俸禄,每天都是游山玩水。白居易索性在庐山香炉峰北的遗爱寺南建起了“三间两柱,二室四牖”的庐山草堂,“堂中设木榻四,素屏二,漆琴一张,儒、道、佛书各两三卷”。他身在官场,心在山林,过着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,他在《庐山草堂记》中如是说:“仰观山,俯听泉,傍睨竹树云石,自辰至酉,应接不暇。俄而物诱气随,外适内和。一宿体宁,再宿心恬,三宿后颓然嗒然,不知其然而然。”他读书吟诗之余,来往于各个寺庙道观之中,与僧道们谈经论道,自是一种逍遥。对于一个身有所系的人来说,庐山不过是他生命过程中一次艳遇。当听到朝廷任命他为忠州刺史的消息,他迫不及待地卷起行囊登上溯江而上的船只,喜气洋洋地走马上任去了。他所建的草堂,再也不能守候主人“左手引妻子,右手抱琴书,终老于斯”的那一天到来。不过白居易对庐山的惦念,对草堂的牵绊还是时常涌于内心的——离开庐山四年后,他又一次从京官改任杭州刺史,他取道襄阳、汉口到达浔阳,再次登临他称誉“匡庐奇秀,甲天下山”的庐山,回到他亲手创建的庐山草堂整顿了疲惫的心灵,无奈之下又踏上了行程。他七十一岁致仕,将《白氏文集》七十卷整理完毕,送至庐山东林寺纳藏,算是他对庐山这位“红颜”的眷恋。

庐山是隐者的圣山和乐土。据吴宗慈《庐山志》粗略统计,自有文献记载以来,有名有姓的隐士有近三百人。但这个数字显然不是庐山隐士的全部记录,大多数隐士本来就不求闻达,更不奢望将自己的名字记录在案。

隐在今天虽不值得提倡,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,与禅修一样,对社会肌体不仅没有伤害,反而对社会的病态有反疗之效。隐是一种内敛和沉淀,尤其是浮躁的时代,需要隐士精神唤醒世人。

责编:蔡钦       编审:张勇 李五一       监制:王辉

上一篇:爱的包容

下一篇:意外的感动

九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九广网讯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九江广播电视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九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九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
※联系方式:九广网 电话:0792-8133378

首页 | 九江新闻 | 乡村振兴 | 人物访谈 | 阅来越好 | 公益在线 | 健康养生 | 九江旅游 | 教育专栏 | 房产财经 | 企业之窗 | 小池特刊 | 三农频道 | 看看九江 | 县市区
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7号
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赣ICP备2020011304号

Copyright © 2016-2018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主管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

办公电话:0792-8368018

服务邮箱:2308783315@qq.com

宣传合作:13330037773

办公地址: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侧楼(长虹大道84号)

电脑版 | 移动版

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: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 林春秀律师 联系电话:18720196890 律师执业证号:136042012114299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