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隆平:三回德安 情系家乡

2021-05-24    来源:九江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    阅读: 

九广网讯(九江广电全媒体记者 桂训炜 余涛 德安台 钟志敏)少时离开德安后几十年光阴,由于战乱和求学等原因,尽管袁隆平院士回老家德安次数不多,但他对家乡却一直保持着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,“我是江西德安县人”,这是袁老的自我介绍,他2004年,2015年、2016年多次回德安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牵挂家乡,九江人也在传承“隆平精神”。
从昨天起,在袁隆平院士的家乡——九江市德安县,陆续有各界人士前往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,敬献鲜花。走进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,袁隆平院士的生活轨迹、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科普知识,让走进基地的游客切身感受到了杂交水稻研发的艰辛及不易。

参观者李献宗:“看到稻谷实物以后,给了我们一个震撼。就是我们得到了一种好像实物教育,就是我们国家的粮食这种发展过程,就是从这么一点一滴来的。”

据袁隆平侄子、科普基地负责人袁定付介绍,自2015年袁隆平院士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以来,先后有近20万人次前来参观。而且,袁隆平院士还为家乡免费提供超优稻种子,当年即种植百亩,每年还派技术团队前来指导。

袁隆平侄子  袁定付:“2015年我们种的时候大概是100亩。都感觉这个产量是非常高的,后来周边老百姓也叫我们给他们提供种子,我们也不断在外面扩大了很多面积,现在有1000多亩了。”

前来吊唁的徐厚林就是附近的一位乡亲,前两年积极流转自家稻田、种起超级稻来,不仅满足自家温饱,还能多挣些收入。

德安县河东乡村民徐厚林:“我们家乡好感谢袁老,那个种子比以前常规稻产量高出很多。以前我们一亩田概是700块钱收入。现在将近最起码有1500-1600(元)最少。”

血脉相连根同在。2015年、2016年,年近九旬的袁隆平十分牵挂家乡的发展,多次重返德安,捐资建设学校,设立隆平教育奖学金,为杂交水稻科技教育示范园区揭牌,勉励家乡人、尤其是下一代拼搏向上。


 

德安县隆平学校校长 吴敦旭:“袁隆平院士最早关心我们的就是教育,第1次来是到一中,捐赠了15万块钱建隆平图书馆和奖学金。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其实就是一面镜子,就是一面旗帜,对德安县的教育系统老师也好,学生也好,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和教育意义。”

“人就像一粒种子,要做好一粒好种子。”这是袁老的一句名言。袁老虽已辞世,但精神千古,以“隆平”命名的德安县隆平学校,已经有3000多名学生在读,学校也以“奉献、创新、务实、协作”的隆平精神为校训,激励新时代的学子继续奋进。

德安县隆平学校副校长 戴清芬:“我们学校正在不断地深入地挖掘隆平精神,传承隆平精神,就是要让隆平学校的每一位学子都做一个好种子。 ”

编辑:张滋健    责编:蔡钦    编审:郭亮    监制:王辉
九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“九广网讯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九江广播电视报社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九广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九广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,不授权任何机构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、截取、复制和使用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
※联系方式:九广网 电话:0792-8133378

首页 | 九江新闻 |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| 人物访谈 | 阅来越好 | 公益在线 | 健康养生 | 九江旅游 | 教育专栏 | 房产财经 | 企业之窗 | 小池特刊 | 三农频道 | 看看九江 | 县市区
赣公网安备 36040302000177号
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赣ICP备2020011304号

Copyright © 2016-2018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主管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

办公电话:0792-8368018

服务邮箱:2308783315@qq.com

宣传合作:13330037773

办公地址: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侧楼(长虹大道84号)

电脑版 | 移动版

九江广播电视报社法律顾问:江西惟民律师事务所 林春秀律师 联系电话:18720196890 律师执业证号:136042012114299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