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桑区:渐行渐远的乡村银匠

    阅读:

九广网讯(通讯员 李训刚)在柴桑区新塘乡幼儿园对面有家涌泉戴山金银加工店,店主名叫胡银方手艺人,年近6旬,依然精神矍铄,侃侃而谈。银器手工制作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,父亲12岁就以制作银器为生,做了一辈子手艺活儿。

胡银方20岁退伍后,就和父亲学习银器制作,挑起以前父亲挑的担子,走村串户。银器手工制作非常复杂,尤其是铜器更是需要极高的悟性与韧性,才能学有所成。和他一起学习手艺的2位哥哥都半途而废。唯独胡银方2年就会做针钳,5年学成出师,独自在外闯荡。那时的手艺人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,普通人一般一天5毛钱的收入,而他却凭着好手艺,可以挣到1.5--2元钱,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啦。小他4岁的妻子,年轻貌美,就是看中他的手艺,还有为人憨厚,嫁给了他,也算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。

谈起了手艺,平时话语不多胡银方就打开了话匣子。他说,现在银器渐渐失去了市场。因为手工制作繁琐、费事、费时,价格相对工厂比较昂贵,一般人也接受不了这个价格。不像改革开放以前,他小时候学艺的时候,做过很多银酒壶、银茶壶、铜火笼、铜瓦罐、铜箔、银汤匙、针钳、镊子、还有铜火笼钳、铜刨子等等日常生活用品,比比皆是。不像现在都是用铁制品或不锈钢代替了,再也找不到银器铜器的那种质感和古朴的气息。而且很多东西,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。比如,旧社会女子出嫁时用来开脸的铜器,娘家人会用镊子,将女儿长出的脸上的一些毛发拔除,也可以用来整理下眉毛,就相当于现在的化妆了。还有过去,女人们做女红纳鞋底时,常要用到针钳,用来勾线,那时候的千层底密密麻麻承载着女人们多少的心血。

说起手艺活儿,胡银方口若悬河,娓娓道来。制作铜器、银器工序大同小异,但是制作铜器选材更为复杂。以打手镯为例,锌成分多了,手镯易脆、少了就有裂缝。以针钳为例,需要3成的锌热加上7成的铜,既保持硬度,又有铜的韧性,增加产品的光泽。打造镊子时,1斤纯铜需添加1.1两锌;冷铜打造时,锌含量减半。查看复杂的铜成分,就需凭借丰富的经验,子弹壳、铜棒等纯铜,相对便于加工。选材完成后,第二步就是化铜。银器冷暖都可以打造,铜器就复杂很多。比如,老银子(银元),到一定火候,带水红色时,趁未冷时,即可打造。如果冷银,一侧只能敲打两三下。如何掌握好火候,全凭经验与悟性。第三步便是锉光。此时不可以浸水,否则易炸裂。第四步,便是制作成毛坯。2两一把的针钳,就需要3两的毛料,打造过程中,会有相当的材料损耗。最后一步,便是美化修饰了,用钻头打磨出花纹与线路。

胡银方说,过去家家都有几样银器、铜器做的生活用品,像炒菜的铜铲、铜香炉、银手镯、铜罐,而现在却很难寻觅。幸运的是,在2016年星子县(现庐山市)灿墟文化周以及2017年两会期间举办的全市非遗产品展示活动中,他带了许多银器、铜器前去参展,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民间这一历史悠久的手艺绝活。当年赖以谋生的手艺,到了儿女这一辈没人愿意继承,自己有生之年就是希望,能有人继承他的绝艺,将这一民间的手艺延续下去。

让胡银方欣慰的是,目前,柴桑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,正在发掘并保护戴山铜银器手工制作工艺,并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继续阅读

返回栏目>>

Copyright © 2017 九江广电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主办

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赣ICP备2020011304号

赣公网安备:36040302000177号